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第一批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园区,严格依据《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实施技术指南(试行)》,积极探索实践,结合园区实际,开发出特色管控措施,经应急演练检验,圆满完成相关试点工作。 一、“找建改”相结合创造应急空间 梳理园区内企业事故应急池、雨水监控池、雨污管网及园区景观河信息,新挖掘出企业事故应急池和雨水监控池(第一级防控)等可利用空间共21.9万立方米;新建高密度聚乙烯(PE)材质园区管网系统,实现邻近企业互助贮存污水(第二级防控),总容量为14.3万立方米;改造园区排洪渠、景观河以及末端提升泵站(第三级防控),总容量为68.2万立方米。 二、科学精准定方案 园区按照“一级防控不出厂区、二级防控不出公共应急空间、三级防控不出园区”总体目标,科学制定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一级不出厂区,各企业雨水排口由自流口改造为提升泵强排,安装远程管控阀门并连入园区“排水过程控制系统”,实现远程开关,事故期间可以迅速控制企业事故污水;二级不出公共应急空间,利用新建具有双向抽水功能的PE材质管网暂存事故污水,或回抽至企业应急池,实现企业间互助贮存污水功能,达到不出公共应急空间的防控目标;三级不出园区,园区景观河与自然河道不相通,事故期间污水可临时暂存于景观河道内。 三、居安思危抓演练 2024年11月29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综合应急演练,旨在检验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和“一园一策一图”成果。本次演练模拟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液氨储罐泄漏引发火灾事故,产生大量消防废水,超出企业贮存能力。园区管委会随即启动第二级防控措施,关闭市政雨水管道阀门,将局部市政雨水管网转变为应急拦截贮存设施,同时指导企业将事故污水转移至市政雨水管网,并由临近企业协助回抽。 经演练验证,临港化工园区建立的环境应急空间与设施等信息清单(一园)、三级防控体系运转方案(一策)以及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指挥图(一图)在处理突发水污染事件时,有效且操作简单,科学实用,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4.6—4.12) 01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月9日至11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赴湖北省武汉市、随州市、襄阳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2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第十一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及相关活动 4月3日,第十一次金砖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巴西巴西利亚举行。会议围绕“推进金砖国家环境合作,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全民公正转型”和“气候集体领导力和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两个主题展开讨论。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3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与秘鲁环境部长卡斯特罗举行双边会谈 当地时间4月6日至7日,应秘鲁环境部邀请,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率团访问秘鲁。4月7日,黄润秋在利马与秘鲁环境部长胡安·卡洛斯·卡斯特罗举行会谈,双方就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双边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4 生态环境部举办“科学·文化·素养”讲座 4月11日,生态环境部举办2025年第一期“科学·文化·素养”讲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署长徐浩光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讲座。>>>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5 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建议提案交办会 4月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5年建议提案交办会,传达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交办会、全国政协提案交办会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通报2024年建议提案办理情况,部署2025年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出席会议并讲话。>>>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6 全国大气环境管理高级研修班在江西举办 为提升全国大气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着力打造能打硬仗的蓝天保卫战铁军队伍,有力支撑“十四五”高质量收官,2025年4月9日-11日,生态环境部在江西干部学院举办大气环境管理高级研修班,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出席并讲话。>>>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7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 4月8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会议系统总结十年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工作经验,进一步推进工作高质量开展。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高出席会议并讲话。>>>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8 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2025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防范汛期水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每年三月下旬晚上的20:30,全球数亿人共同参与“地球一小时”,关闭非必要电源一小时。 每年的这个时候,两个半球的日落时间都差不多,因此在20:30,每个国家的傍晚都是黑暗的。 这一行动不仅是象征性的熄灯仪式,更是对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深刻唤醒——我们与地球的共生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从气候危机到塑料海洋,从资源枯竭到生态链断裂,地球发出的求救信号已无法被忽视。今年,让我们将这一小时的沉思,转化为对环保、再生与海洋保护的长效行动。 地球一小时的核心,是唤醒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感知。当光亮熄灭,我们得以直视一个真相:全球每年因电力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100亿吨,相当于每度电都在透支地球的生命账户。 能源革命从家开始:将传统灯泡替换为LED节能灯,家庭能耗可骤降75%;选择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产品,让每一度电都精准服务于生活需求。 拥抱可再生能源:安装家用太阳能板,或选择绿电认证企业,用清洁能源为地球减负。 除了电能,海洋资源的消耗和污染也同样触目惊心。每年,超过2000万吨塑料垃圾涌入海洋,其中90%的塑料未被回收。再生不是备选,而是生存的必答题。 精准分类即环保投票:掌握「可回收物-有害物-湿垃圾-干垃圾」四分法,让资源回归生产链。 支持再生材料认证产品:购买通过GRS(全球回收标准)认证的商品,如再生聚酯纤维服装、rPET包装,用消费选择倒逼产业转型。 零废弃生活实验:用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替代一次性产品,用蜂蜡布代替保鲜膜,让每一次消费都成为减碳实践。 碳数据可追溯:利用倍溯平台可以算出每一款来自礼哒文创产品的碳排量,像管理财务一样规划「碳预算」。 海洋吸收了人类产生的93%的二氧化碳,代价是酸化加剧、珊瑚白化。当海洋沉默,人类将失去生命摇篮。 支持海洋友好认证:比如选择通过SCS Global认证的OceanCycle®塑料产品,或参与海滩清洁行动,让每一片垃圾回归它该去的地方。 成为珊瑚守护者:减少防晒霜中的氧苯酮成分(已证实导致珊瑚白化),支持人工珊瑚种植项目。 地球一小时的灯光终将亮起,但人类对地球的守护永不应熄灭。从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落地,到IATF 16949汽车供应链对可持续材料的推动,从个人消费选择到企业碳中和技术突破——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在重塑地球的未来。 愿我们已不必用黑暗警醒彼此,因为环保早已成为刻进DNA的生存本能。当灯光再次亮起,照亮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国际无废日即将到来之际,全国多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无废理念。3月29日,浙江省2025年“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在浙江宁波隆重举行,活动以“浙里无废 美丽先行”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长三角地区“无废城市”共建联治倡议书》等多项无废城市建设重要成果,同时还推出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与体验。 在活动启动仪式上,《长三角地区“无废城市”共建联治倡议书》正式发布,倡议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部门合作、企业协同、社会生活等方面共谋“无废之路”、共创“无废经济”、共享“无废生活”,携手共同谱写“无废城市”的崭新篇章。 活动现场,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态环境部固管中心、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浙江大学等国内外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全球“无废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与发展策略展开交流。 此外,活动还设置了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包含“无废”纺织专题展、“无废”产品展示、“无废”主题服装秀、“无废”互动问答等互动体验,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体验。
3月17日,2025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会议指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更加响亮,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初步构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活跃在东海之滨的"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携海洋污染治理创新成果亮相鄞州生态体验中心,成为代表宁波案例的全国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的典范样本之一,为大家诠释了志愿治“废”,守护蔚蓝大海的实践。作为本次会议志愿服务展示环节的焦点团队,"海洋伙伴"展示了3年来的"净滩成绩单":累计发动志愿者超1.3万人次,组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活动50余场,清理海洋垃圾千余吨。这支由渔民、学生、企业、游客等组成的"海洋伙伴",打造海洋污染治理全场景创新生态——在奉化栖凤码头建立"海洋伙伴"环保舱,发动渔民志愿者通过"随手捡拾"投递海洋废弃物到智能回收柜;开设亲子课堂将海洋污染的科普带入10余所学校。活动现场,"海洋伙伴"志愿服务队带来的"海洋再生文创"引发热烈关注。渔网变身的棒球帽、塑料瓶再生的服装与包袋,以及用海洋浮球制作的全回收电动牙刷,传递着"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宁波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徐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负责同志纷纷参观了解“海洋伙伴”展区,“海洋伙伴”志愿者为其介绍志愿服务内容和取得的成就,并展示本次会议的代表证均为来自“海洋伙伴”回收的海漂垃圾再生并通过3D打印制成,将海洋污染转化为实用价值产品。
3月17日,2025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在浙江宁波召开,系统总结新时期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进展,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指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更加响亮,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初步构建,生态环境宣教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会议强调,今年是“十四五”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生态环境系统要善于打好宣传教育“主动战”,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展示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显著成效。要注重提升新闻宣传质效,不断改进新媒体宣传,重视优质短视频的制作传播;要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建设,提升社会宣传品牌效应,打造文化教育平台;要努力做好国际传播,坚决守牢舆情底线,持续提升宣教能力,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宣教力量。 会上,北京、江苏、浙江、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7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胡伟出席会议并致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部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在《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的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响应、协同联动,合力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这些活动都有哪些亮点和特色?今日推出“天津篇”~“2024年,我们的天更蓝了,PM2.5浓度为38.1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8%......”2025年除夕当天,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视频号刊发了短视频作品《饺子上桌前来个“喜报同传”》。视频中,美丽天津工作室的主播冯程与团队成员一起,用幽默风趣的相声,向市民介绍了2024年天津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并送上真挚的新春祝福。冯程是天津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名普通干部,业余时间除了担任美丽天津主播外,还是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青环突击队的一名志愿者,活跃在志愿服务活动一线。“短视频宣传员+志愿服务者”成了她身上最显著的“标签”。 自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以来,天津市在用好短视频进行社会宣传和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两个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条独具天津特色的“全民行动”创新实践之路。主动开辟短视频“新赛道”:以创新之力,奏响生态强音“我们希望通过短视频这种形式,让生态环境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宣教处处长王松说,为了顺应传播新形势,2024年初,“天津生态环境”微信视频号正式开通,“运行近一年来,我们刊发短视频作品总播放量超过22万次,其中不乏播放量5万+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集中打造精品视频,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还专门成立了“美丽天津工作室”“生态探秘工作室”,开设“美丽天津主播说”“生态探秘营”等科普、研学精品栏目,定期策划制作形式活泼、内容易懂的视频作品。“去年,我们围绕打击第三方监测机构弄虚作假、秸秆露天焚烧等热点话题,拍摄相应的短视频产品,实现了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场’的有力支持。”王松说。除此之外,视频号还设置了“天津生态资讯”“生态文化”“志愿服务青与绿”“美丽海湾我在行动”“格物致知生态和谐”等专题,定期制作、发布短视频产品,宣传全市环保系统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举措成效。在开设视频号的基础上,一个传播范围更大、参与人数更广的“赛道”,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的精心组织策划下面世。2024年,首届“你好,美丽天津”短视频大赛开赛,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短时间内,大赛组委会便收到了来自8300余名参赛者的1万余件有效投稿作品。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7个平台上,“你好,美丽天津”话题热度持续攀升,话题总热度突破8000万,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天津的生态之美,更希望能激发出大家守护绿色家园的行动自觉。”张剑锋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作为首届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他如是说。让“生态绿”遇见“志愿红”:以公益之心,汇聚生态暖流“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天津以弘扬生态文化、传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和公众参与,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将精心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在全社会厚植绿色根基、营造绿色风尚。”2024年12月初,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张弢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海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活动致辞中说。本次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研究机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参加本次活动。与会者现场参观天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展馆、了解志愿服务工作情况,对天津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生态绿”与“志愿红”在天津得到充分交融。近年来,天津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着力构建志愿服务矩阵,依托“志愿天津”平台,在全市16个区和5个功能区生态环境部门组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支队21支,成立包括“青环突击队”、生态文艺轻骑兵、环保科普小分队、生态文明宣讲团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10支,动员整合30余个社会组织和团体成立“天津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盟”,广泛凝聚志愿服务合力。先后组织开展“美丽海湾我在行动”公益净滩、“‘碳’寻海河‘捡’约行动”“我为环境种棵树”“无废城市进社区”等主题志愿服务。2024年以来,共开展各类生态环境志愿服务1400余次,直接参与7.2万人次,服务时长近13万小时,覆盖人群10万余人。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得到充分培育和壮大。在天津市2024年志愿服务“六个一批”先进典型评选中,两名生态环境志愿者个人、4个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获表彰。“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在短视频宣传与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前行,以短视频的‘小屏幕’与志愿服务的‘大行动’紧密联动,积极引导和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一起勾勒出天津‘水清岸绿、鸥鹭翔集’的生态新图景。”王松说。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5年第一批中心渔港等级认定名单,奉化莼湖渔港上榜。据悉,浙江仅有3座中心渔港率先通过认定。 奉化莼湖渔港莼湖渔港位于奉化区莼湖街道,由桐照港区、商贸港区、栖凤港区组成,总面积为814.97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704.62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10.35万平方米,可供1000艘渔船锚泊,满足莼湖地区730余艘渔船停泊需要,近三年内渔获物年卸港量最大值11.67万吨。 桐照港区主要以避风锚泊和日常停靠为主,兼顾渔获物装卸、物资补给、交易物流等功能。栖凤港区主要以避风锚泊和日常停靠为主,兼顾管理服务等功能。奉化区将围绕“智慧渔港、平安渔港、绿色渔港、产业渔港”四大任务,建设奉化渔港经济区。其中,绿色渔港重点开展莼湖渔港码头及交易市场防污染设施配备项目,在桐照码头、栖凤码头、桐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区域配备防污染设施,进一步加强渔港监管,改善渔港环境。 美丽渔港,人人有责。“海洋伙伴”更是肩负重任。去年12月,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等8部门印发《浙江省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首次在全省沿海城市全域开展“拉网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除了社会组织和渔船自发参与,从源头防止垃圾入海,还要管好入海河流、沿海城乡、港口码头等产生的垃圾,这与水利、农业农村、住房建设以及交通、海事等多个部门相关。此次《方案》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做好分工,指导基层加大协同治理的力度。 奉化渔船带回来的海漂垃圾和废弃的浮球 眼下,宁波通过多部门合作健全海上环卫机制,已组建湾滩问题巡查、海漂垃圾打捞、垃圾清运处置3支队伍。在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栖凤村村民沈曹泽每周都要带队清理海湾,“我们沿着约7公里海岸线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并清理岸滩垃圾和海漂垃圾。”他说,这样“分类、分时、分责、分段”的精细化管理,让海洋垃圾无处遁形。 奉化“海洋伙伴”环保舱 “上岸”垃圾怎么办?栖凤村村民周南湖改造自家院子,建成“海溯小站”。他的工作是分类整理海洋垃圾,把其中的废塑料统一送往工厂。在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海洋塑料垃圾被加工为再生塑料粒子,销往海内外重视环保的大型企业,获得的收益还能反哺参与回收的村民。
2月12日上午,宁波市召开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部署会。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强调了要在新的一年里凝心聚力、拼搏奋斗、争先进位,全力推动发展上台阶、共富出成果、改革见实效、群众得实惠。汤飞帆主持,张平、陈龙、张丽等出席会议。 彭佳学书记指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必须深刻领悟中央赋予浙江重大使命的战略考量,紧紧扭住科技创新、产业变革这个关键,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加快城市“三化”转型,牢记嘱托交出优异的“使命答卷”、乘势而上交出优异的“发展答卷”、以人为本交出优异的“民生答卷”,守护良好生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域建设更高水平大美宁波。 作为宁波市在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领域的企业代表,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受邀参会,并将积极响应会议号召,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聚焦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坚锋®展现企业担当,积极参与宁波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努力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中发挥企业作用。坚锋®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愿景的首要驱动力,近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性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在绿色低碳领域,坚锋®不仅注重企业发展,更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司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弃物排放等措施,努力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积极探索环保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打造“海洋伙伴”海洋污染治理全场景创新生态,助力宁波市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会议为宁波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与城市共同的目标,坚锋®将继续以创新为引擎,推动新材料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为宁波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贡献更多力量。
“线上二刷三刷电影,线下疯抢哪吒周边”,今年开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一路破75亿,带动周边产品卖断货,出现一“吒”难求。一“吒”难求 《哪吒2》带火“谷子经济”,哪吒周边的生产商也被网友“扒”出来,线上催出货色纸、卡牌、吧唧(徽章)等产品。连生产线的工人小哥也说:“我之前是做奥特曼玩具线的,现在也都被调过来做哪吒线了。” 谷子源于英文“goods”的音译,泛指二次元周边。“谷子”来自二次元文化,其是基于漫画、动画、游戏、偶像、特摄等内容IP(知识产权)而衍生出来的周边商品。 “吃谷”(购买周边产品的行为)的年轻人将哪吒买成“谷圈”开年大爆款。不仅仅是手办,还涵盖了卡牌、毛绒玩具、搪胶娃娃、胶片卡、冰箱贴、徽章、贴纸等数十种多样化的商品。这些周边产品的热销不仅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消费市场,同时也为塑料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推动力,特别是那些适用于制作精美手办的塑料材料。 PVC和ABS是潮玩手办最常用塑料,市面上大部分盲盒手办都由 PVC和ABS材质的不同部件组装而成,可以有效结合PVC 的韧性和ABS 的硬性。 PVC 这种注塑材质是潮玩中最常用的。一般来说,盲盒产品都是PVC材质,因为工艺基本是钢模量产或3D打印等,所以适合发售数量多的盲盒。但它缺点是受高温暴晒容易发黄变形,而且会添加塑化剂,才能使它的状态可软弹、可硬脆。ABS 由ABS制成的玩具具有坚韧、质硬、刚性的特质,出色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原料易得、价格便宜、综合性能良好、用途广泛,非常容易加工。乐高LEGO用的就是这种材质。缺点是不防紫外线,长期暴晒容易变脆。 此外,PU树脂(无发泡聚胺酯)、宝丽石粉树脂也会被用于玩具制作。 坚锋®埃必思®IBISS®rABS® 是回收消费后产品(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家电、通讯设备、管材、板材、线圈、消费电子等),经过预处理和标准化造粒改性等工艺流程制备的塑料粒子。依据不同的回收来源和品质等级,设计分类筛选、技术创新突破、性能再优化和高品质自动化生产加工,为客户提供挤出级和注塑级的rABS粒子。公司产品涵盖乳液法和本体法的不同来源,可以提供颜色包括但不限于本色、黑色、灰色、白色等不同色系。可满足行业客户的不同应用需求,同时可以根据客户特殊要求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系统解决创新方案。 产品品牌 Topcircle®,TcycleGP®,埃必思®,IBISS®,Oceancycle®,Coastbound® OBP,Appcycle®,FreeCBO2®,ITEcycle®; 产品特点 ·精细设计与优化控制埃必思®IBISS® rABS的原料来源及品质,严格管理生产加工工艺和技术品质标准,产品性能稳定且可持续,可实现全产业链追溯;·产品符合ROHS/REACH/FDA/Halogen Free标准,并通过了GRS/TUV/UL/SCS Global/ITE“零”碳认证/Coastbound® OBP;·可提供碳足迹、碳排放核算等相关数据和认证;·可降低或减少碳排放83.3% 以上,部分产品已实现“零”碳[摇篮到大门];·提供“零”碳的埃必思®IBISS® rABS FreeCBO2®(“零”碳)产品;·可根据客户定制要求,提供全方位的定制化的系统解决创新方案。 典型产品 应用方向 产品适用于下游的深加工改性造粒、挤塑成型、注塑成型,可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器、汽车、包装、日化用品等各种产品制件。 -END-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是“两新”政策部署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在中国,循环经济展现非凡“魔力”。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这一领域的实践者,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书写着再生材料行业的新篇章。 再生材料不仅是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因此,坚锋®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循环利用领域,致力于将废旧物资转化为高质量的新材料,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这一过程中,坚锋®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再生材料的加工处理能力和产品质量。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将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材料转化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新材料,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的魔力。 同时,坚锋®也积极响应国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号召。公司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再生材料在更多领域的应用。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措施,公司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加快完善“流域—河口—近海”污染协同治理关键技术与政策体系研究,推动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对陆源主要污染物排海规律的科学认知,围绕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污染治理难题,系统研究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协同影响下的“流域—河口—近海”的污染物输移及响应机制,建立全程监测—评估预测—精准溯源—分类治理—协同管控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打造海洋环境治理“工具箱”和“政策库”,形成一系列涵盖流域—河口—近海连续体主要污染物“筛”“评”“测”“趋”“控”的技术方法、模型、数据库、设备、环境标准样品、规范标准与政策建议,建立完善“流域—河口—近海”系统性监测评价、精准溯源、全程管控的污染协同治理技术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推进实现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0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恢复修复理论和技术研究,推动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构建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目标,系统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和恢复修复理论和技术研究,构建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监测和评价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效提升昆蒙框架“3030目标”和BBNJ协定应对能力,为我国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一要推动海洋生态感知和预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海洋生态监测、评价、溯源和风险预警的关键技术体系。二要突破滨海生态廊道、重要物种栖息地恢复修复、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等核心技术,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体系框架。三要建立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案,形成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体系,以及海洋生态修复成效监管和评估关键技术体系,实现监测分析能力及核心技术设备的智能化,构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管理政策体系,有效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增强国际履约能力。 03强化海洋经济新业态的长期、累积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推动新业态生态环境保障与监测监管体系的建立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牧场等海洋经济新业态建设期的海洋环境影响,以及运营期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均不容忽视。一要密切追踪海洋光伏、海洋风电、海洋牧场、潮汐能等海洋经济新业态发展情况,系统研究其生态环境保障需求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规律,研发面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影响监测评价、影响减缓等相关技术。二要构建海洋经济新业态生态环境保障与监管体系,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海洋经济新业态发展的规划决策、选址建设、运行管理、退役处理等过程中。三要加强对相关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监管,支撑保障海洋经济新业态高质量发展,推动破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障碍和困难,进一步助力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和海洋强国建设。
宁波评出生态环境十大改革创新案例,聚焦减污降碳数字赋能。 96d910ef6b031de133a80e86aaa5c7c.jpg“海洋伙伴”环保舱。甬派资料图 “海洋伙伴”环保舱试运行以来,合计回收海洋废旧塑料约1400吨; 利用“大数据+AI分析”,有效解决车检作弊“发现难、查实难、取证难”问题; 聚焦新污染物治理,7类涉新污染物实验室试剂全部纳入危险废物处置体系; 建成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网…… 今天下午,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宁波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十大改革创新优秀案例出炉。这些案例聚焦减污降碳、数字赋能、助企惠民、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着力破解生态环境领域的难点堵点痛点。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十大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意在以其牵引带动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10大案例中,2项列入国家级改革试点,3项列入省级改革试点。 此次评比,“数字赋能”是“顶流”,共3个案例。 640.jpg宁波市生态环境数字化指挥中心。以下均为通讯员供图 去年7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复函同意在宁波市开展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为全省唯一。 “非现场监管”,背后是全市域、全类别、全要素的监测监控监管体系。 目前,宁波已安装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位754个,污染源自动监控1000套、用电工况监控1.8万个、视频设备3765个、固定放射源在线监控设备1102套,配置走航监测车7辆。并建成全省唯一卫星遥感应用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全域的“空天地海”监测监控体系。 与此同时,宁波结合地区产业特点,紧盯关键领域,推进环境质量、污染排放、企业整改等领域的应用场景、算法模型建设和指南规范编制。 建设20余种应用场景,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用电工况监控算法模型研究与应用,形成自动监控数值异常波动、标记弄虚作假等24条算法规则; 开展废水超标留样、废气线索识别、自动监控取证指引、超标数据应用等指南规范编制; 开发机动车排放检验4大模型、102项规则,基本涵盖机动车检验各类违法违规情形。 此外,推进生态环境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接入水、气、固废、污染源等四大类323项数据资产,形成有效数据10.8亿条。 通过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建设,2024年宁波办理打击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危险废物23件,其中公安刑事立案17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服企红利持续释放。截至目前,减少重复扰企2000余次,减免处罚金额近2500万元。 微信图片_20250117203952.jpg非现场监管。 AI也成了新“帮手”。 在机动车排放检验数字化监管平台上,宁波利用“大数据+AI分析”手段,累计分析检测数据92.5万条,筛查出违规问题260个,其中涉嫌弄虚作假行为线索17个,违法违规问题发现率大大提升。 镇海区则以全流程污染识别结果为基础,开发建设石化化工行业全过程管控系统,汇集全要素资源数据。该系统日接收数据量超过102万条,每天产生“分钟级”预警信息约120条并且实时推送执法人员。 执法人员可以通过pad端实景化感知现场,实现所有信息一目了然、所需点位按图索骥、远程执法如临现场,每日问题闭环率95%以上。 据悉,全市共申报参评案例25项。案例评选紧扣创新集成性、改革突破性、数字变革性、绩效显著性等开展,最终决出10大改革创新案例。 新闻多一点 2024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十大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1.一站式收运 三系统融合 打造固废管理鄞州模式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2.数字赋能 实战实效 镇海区开创政企协商关系新纪元 3.狠抓“三端一数”,打造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标杆 4.高水平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打造“减污降碳、破解邻避”的海曙样板 5.打造非现场监管试点样板,推动预防式执法创新发展 6.宁波奉化创新“海洋伙伴”环保舱模式提升海洋生态治理水平 7.“三位一体”打造滨海港城生物多样性魅力图景 8.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向环境健康管理跃升,打造健康优先环境提升绿色发展新模式 9.一江清水秀三地,跨界共治显成效 10.以“数”赋能、以“智”提质 打造“查、治、管”一体的机动车环检“AI数智卫士” 其中,《一站式收运 三系统融合 打造固废管理鄞州模式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和《数字赋能 实战实效 镇海区开创政企协商关系新纪元》2个案例获评一等奖。
“宁波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被评选为全面深化改革“好方案”。 “宁波创新‘海洋伙伴’环保舱模式提升海洋生态治理水平”被评选为全面深化改革“好新闻”。 “一般工业固废‘一站式’收运新模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被评选为全面深化改革“好信息”。 “打造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国家试点样板”被评选为全面深化改革“最佳实践案例”。
为加强全省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加快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等8部门印发实施《浙江省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实施方案》,首次在全省沿海城市全域开展拉网式的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此次海洋垃圾清理行动,以亲海宜居型和绿色产业型海湾为基本单元和行动载体,聚焦沿海市县城镇建成区毗邻的海湾,坚持陆海联动、多方协同、系统治理、数字赋能,逐步建立海洋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提升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空间品质。 浙江积极衔接生态环境部等4部委《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工作要求,开展行动的海湾从国家要求的5个拓展为18个。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重点海湾内海洋垃圾得到及时有效清理,“蓝色循环”扩面提升。 •到2027年,重点海湾内“不清洁状态(海湾垃圾盖度>5‰)”逐步消除,常态化达到清洁水平,“岸上管、河道拦、海面清”的海洋垃圾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海洋垃圾清理成效居全国前列,力争打造全国海洋垃圾污染治理省域标杆。 此次行动将实施海洋垃圾常态化治理体系建立、源头减量、精细化管理、上岸规范化处置、数字化监管、再生高值化利用等6大措施: 建立健全海洋垃圾常态化治理体系 建立海洋垃圾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组织常态化开展垃圾入海防控与清理整治,推动海洋垃圾海上监测、监管。 到2025年底,沿海各设区市海洋垃圾清理、收运、处置网络实现全覆盖。 陆海联防推进海洋垃圾源头减量 以入海河流周边乡镇(街道)为重点,强化固废收运和处置体系建设,推进设施升级改造和废弃物减量化,完善区域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完善河湖长制,加强巡河管护工作。 分片明责加强海洋垃圾精细化管理 创新湾滩海洋垃圾清理管理模式,压实海漂垃圾治理单位责任,做到岸滩可视范围内无垃圾堆存。 以渔港和海水养殖集中分布区为重点,推进海水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督促引导渔民加强海洋垃圾收集和转运。 科学分类推进垃圾上岸规范化处置 建设完善海湾沿岸镇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港口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严格垃圾处置全过程监管,做好收运处置工作。 鼓励海洋垃圾再生资源的回收。 技术迭代强化海洋垃圾数字化监管 首次提出了以数字化手段实施垃圾常态化监测。加强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建立海洋垃圾一体化调查监测制度。加强海洋垃圾数智化监管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治理政府端监管平台。 推进海洋塑料再生高值化利用 推进海洋塑料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关键环节服务保障。加快推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范围的拓展,打通高值化利用路径。在全域范围内开展“蓝色循环”模式试点示范,强化与地方产业相衔接,推动建立海洋塑料追溯认证体系。 此外,《实施方案》还明确了责任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加强监督考核、强化宣传参与等4项保障措施,积极营造海洋垃圾共治共管、海洋环境共保的良好氛围。
近日,为期7天的塑料废弃物污染国际文书政府间谈判第五次会议(INC-5)在韩国釜山闭幕,来自17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1400余名代表参与了正式的谈判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及技术支持单位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塑协”)也派出专员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此次会议。据了解,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第5/14号决议,决定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旨在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然而,经过两年时间、五轮正式磋商,各方在部分关键议题上,如塑料制品的生产、管理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等,仍存在明显分歧,最终未能在釜山会议上达成一致。会议决定INC-5休会,将于2025年择期续会,继续就文书进行谈判。中方代表团在闭幕会上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是最早采取非必要、一次性塑料产品管控措施的国家之一。中方怀着与各方共同推动达成文书的期待而来,努力就分歧提出解决方案,得到多方呼应。会议期间,各方在部分技术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核心议题上仍然面临重大分歧难以弥合,这充分反映了塑料污染问题的复杂性。应对全球塑料污染挑战,需要各方从更加全面和长远的视角出发,提出更为务实和平衡的解决方案,充分考虑各国的不同国情和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多样化现实困难,在开展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同时确保实现公正转型。中方还表示,各国发展阶段、国情和能力不同,文书应尊重国家差异,体现公平与包容,全面考虑普遍接受性和实施效果。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支持,确保文书在全球层面得到有效实施。中方强调,塑料污染是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呼吁各方为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继续努力。“塑料废弃物污染治理已形成全球共识,终结塑料废弃物污染不仅需要产业端发力,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中国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产业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产业结构优化、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绿色转型是塑料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塑协将与塑料加工及产业链企业一道努力,做好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相关工作,加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产品绿色设计,加强废弃物处置回收,加强再生塑料的高质化、高值化应用,为循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渔业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法捕捞不仅会对渔业资源造成直接损害,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平衡。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依法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典型案例,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旨在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合法规范开展渔业捕捞活动,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 人民法院加大打击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行为的力度,特别注重对非法捕捞、运输、售卖各个环节进行全链条打击,强化全面保护。在吴某、黄某京、黄某晓非法捕捞水产品、陈某惜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中,吴某等人大规模捕捞螃蟹并运输至各地销售,情节严重,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陈某惜明知螃蟹为非法捕捞犯罪所得仍进行收购、出售牟利,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人民法院依法对其判处相应刑罚,做到不疏漏,不放过捕捞、运输、售卖每个关键环节的犯罪行为。在张某喜非法捕捞水产品致人死亡案中,张某喜明知用于捕鱼的电瓶经过升压后足以致人死亡,因疏忽大意致同伙娄某祥触电身亡。人民法院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其数罪并罚,具有较强的警示教育作用,将有力震慑类似情况的发生。 为确保司法裁判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坚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犯罪性质尚不严重,情节较轻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行为,依法可以从宽处理。在王某双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中,王某双非法捕捞的涉案水产品总价值为453元,且已被依法倒回涉案海域,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人民法院裁定准许公诉机关撤回起诉。 同时,人民法院通过坚持恢复性司法理念,实现惩治犯罪和修复生态相统一。在审理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案件时,积极引导行为人实现从“破坏者”到“修复者”的转变,促进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在张某星等人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张某星等人通过使用禁捕工具“地笼”进行非法捕捞45次,捕捞渔获物价值共计416180元,情节严重,构成非法捕捞水产品罪。人民法院对涉案被告人均判处刑罚,同时判令各被告人在各自责任范围内连带赔偿水生生物资源损害及生态修复费282万余元,并将该费用通过增殖放流等形式用于恢复被破坏的水生生物资源。
它是我们盛放情绪垃圾 “大容器”,是摆脱一身班味的 “清新剂”,是逃离尘世喧嚣的 “避风港”,却不应当是废弃垃圾的“收容所”。我们享受着海洋带来的福利,却在无知中破坏了它的平衡,忽略掉它也是需要我们的保护。那今天,就和善仔潜入海洋,一同守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在这广袤无垠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群被赋予 “旗舰物种” 之称的独特生物,它们如同海洋生态系统的“大明星”,发挥着独有的“明星效应”吸引人们的关注与保护。 其中,海龟便是海洋保护的理想旗舰物种类群,而绿海龟当属其中最典型的“代言人”。 它们通过啃食海草床,助力海草床的健康生长与更新,维持海底的沙砾不被海浪卷走,这也为众多小型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与食物来源;而且它们在海洋中的洄游路径,就像一条条生态纽带,串联起不同的海洋生态区域,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与扩散,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态环境部一周要闻(12.1—12.7) 01 生态环境部党组召开会议 12月6日,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听取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情况汇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列席会议。>>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2 光明日报摘登孙金龙书记出席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讲话 11月29日,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通过开展研讨交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研讨会主论坛并讲话。>>>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3 生态环境部召开部常务会议 12月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 入河排污口设置》《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 监测》,以及《回转窑无害化处置消耗臭氧层物质技术规范》等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会议。>>>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4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Bertrand Lortholary)。双方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成果,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塑料污染国际文书谈判、中法环境与气候合作等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5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瑙鲁教育、气候变化、土地管理部长阿皮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瑙鲁教育、气候变化、土地管理部长阿皮。双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6 推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部系统单位与央企开展战略合作 12月2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中交集团董事长王彤宙举行工作会谈并见证协议签署。>>>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7 中国代表团出席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凌晨,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INC-5)在韩国釜山召开。来自178个成员国的1400余名谈判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间组织、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的2300余名代表参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率领由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08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12月3日,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环境记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原司长、原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当选为环境记协新一届主席。>>>更多内容,点击阅读
11月30日,阿联酋驻华使馆举行“扎耶德二世一等勋章”颁授仪式,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代表总统穆罕默德为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颁授勋章,以表彰他们为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取得成功所做的突出贡献。 在颁授仪式开始前,黄润秋与哈马迪举行了会谈。黄润秋介绍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采取的政策、行动和取得的成效,赞赏阿方作为COP28主席国所发挥的领导力,积极评价中阿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黄润秋表示,中方愿与阿方持续开展环境与气候领域政策交流、技术研讨和环保低碳项目合作,为推动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力量。 哈马迪高度赞赏中国在环境治理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感谢中方为推动COP28成功举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期待与中方加强经验交流,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颁授仪式结束后,黄润秋一行还参观了阿联酋驻华使馆举办的中阿建交40周年展览。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仪式。 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第七届社会责任大会暨“2024奥纳奖颁奖典礼”坚锋-2024年度低碳经营先锋 11月28日,2024第七届社会责任大会奥纳奖评选结果揭晓,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凭借在低碳领域所做的努力与突出贡献,首次荣获奥纳奖重大殊荣,被授予2024年度低碳经营先锋。11月28日,第七届社会责任大会暨“2024奥纳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质与智 则与责”,旨在通过嘉宾的跨领域交流,探寻如何提质增效,如何借助智能化发展,如何坚持政策规划指引,如何结合自身执行标准化,如何规划义利共生时代的责任发展。大会期间,公益组织、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多位嘉宾进行发言,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高质量发展。 社会责任大会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超过2400家单位参与,参与媒体300多家,直播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是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及成果的高端平台,是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之一。 应大会组委会邀请,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麻一明出席本届大会。会议当天,麻一明上台就大会『新质与新智加码可持续价值』论坛进行对话交流:新质生产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新质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载体,而“专、精、特、新”是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的一个方向,旨在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之路。麻一明在分享中强调,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企业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低碳转型和创新发展。正如他所言,坚锋始终致力于可持续创新,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为终端应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积极推动产品的绿色化转型,为客户提供更环保、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正因如此,能够获得低碳经营先锋奖,是对坚锋®在环保理念、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的高度认可。在今后的发展中,坚锋®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不懈努力。 质是核心,智是创造;则是要求,责是担当。为弘扬有爱文化,传播公益理念,树立责任榜样,2024年是ESG概念提出20周年,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新时代新发展必然有新要求新机遇,SRC 2024(第七届)社会责任大会暨奥纳奖盛典不仅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面向未来,让我们一起保持这份热忱,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为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更多的力量。
11月22日,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表彰了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310项。其中,我区的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凭借课题《高效阻燃低碳聚碳酸酯循环再生及自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是全省科技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旨在奖励在浙江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建成创新强省。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要求成果在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成果转化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和显著效益。获奖成果代表浙江省科技发展前沿水平,在行业内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各企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据了解,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专注可持续与低碳功能性材料、新材料改性研发与技术服务和生物基及可降解材料,是一家集合研发创新、测试分析、生产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等综合一体化,提供专业化、高性能化、功能化与定制化的双碳新材料系统创新解决方案的新材料企业,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奉化区“小而美”苗子企业、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授予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并入选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此次获奖项目课题主要针对传统聚碳酸酯在阻燃性能和环境友好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聚焦高效阻燃低碳聚碳酸酯的开发,致力于实现其循环再生及自修复功能。该课题的核心创新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并通过改性工艺提升了聚碳酸酯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此外,研究团队在自修复技术方面的突破,大幅提升了材料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这一系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新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研发成功的基础上,企业还积极推动技术的产业化。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了高效的技术转化和市场推广机制。目前,坚锋企业的低碳聚碳酸酯产品已在电子产品、智能家电、建筑材料等多个行业得到应用,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下一步,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将继续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为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在这个深秋,我看见了这棵“孤独”的树
11月11日下午,区委书记胡永光带队赴莼湖街道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形成一批循环经济领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促进全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邬培栋参加。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麻一明陪同调研考察。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办于2019年12月,是一家集研发创新、测试分析、生产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等为一体,专注消费后再生塑料回收及绿色低碳功能性循环材料改性研发与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胡永光一行走进企业车间,听取企业生产经营、市场行情、产品销售、商业模式等情况介绍,了解海洋废弃物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他指出,企业要聚焦废弃资源有效回收和高效利用,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提质改造,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胡永光勉励企业保持发展定力、深耕细分赛道,用好现有平台、网络,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废弃物分类处置和回收能力,提升再生利用规模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服务链,深化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胡永光还叮嘱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做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市场调研和政策服务保障等工作,助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
黄润秋一行首先来到海宁县正泰新能光伏智慧产业园,调研绿色低碳发展情况。黄润秋走进新能源创新中心展厅和生产车间,详细了解光伏电池组件的制造工艺、应用场景以及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等情况。他指出,要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坚持产学研融合,推进光伏产品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要从原材料生产、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流程,构建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碳足迹体系,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随后,黄润秋前往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调研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改造情况。他仔细询问企业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及发电能力,在中控室查看垃圾焚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的监控数据,了解项目运行情况。黄润秋强调,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控制细节多、专业性强,要进一步完善垃圾焚烧技术和管理,持续落实垃圾焚烧项目“装、树、联”要求,健全完善监管执法政策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严格控制好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 黄润秋还来到嘉兴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调研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平台运行情况。他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加强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着力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要坚持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应用,加强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利用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特别要完善电子转移联单闭环管理,确保危废转移“有迹可循”,切实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水平。浙江省副省长胡伟陪同调研。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嘉兴市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针对海洋垃圾收集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问题,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推出“海洋伙伴”环保舱治理模式,构建回收减量、智能监管、增值利用一体融合机制,有效提升海洋环境质量,今年以来通过海废垃圾回收减碳排放1200吨标准煤,同比减少40%。 构建循环型治理体系,实现垃圾由“入海”变“入舱”完善“舱储”设施。坚持“定点回收+驻点处置”,以“海洋伙伴”环保舱为智能处理中台,构建“1+2+N”海废垃圾回收矩阵,设置栖凤村和桐照村2个智能回收处置站,在周边渔村投放兼具回收海废垃圾功能的特制垃圾桶,铺设形成覆盖所有渔区镇(街道)的回收矩阵。自布点以来,已回收垃圾1300余吨,实现惠渔惠农150余万元。畅通“舱运”渠道。“海洋伙伴”环保舱配置海废垃圾处理中台,一体融合“分拣+转运”,兼具垃圾分拣和废油处理功能。自主研发“无人式交互+自动化处理”技术,将垃圾进行分类收储、清洗净化、减容打包等预处理。在油污处理系统中,废油水经过自动化处理后,可分解成标准废水和油污。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废垃圾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经过预处理后,垃圾体积缩小约80%,运输成本降低80%。实现“舱物”再生。通过塑料回收再生技术,海洋垃圾经历熔融、拉丝、切粒等数道工序后变成再生塑料粒子,可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包装材料、工业制造、服装家纺等领域,能获得比普通塑料产品溢价50%以上的经济效益,实现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回收塑料已生产商品50余万件,后端产值预计超1000万元。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垃圾由“人防”变“智控”海洋污染源头可控。智能归集“浙里惠渔”等平台数据,实现海上渔船精准定位,开发海上回收系统,在线接收海上渔船海废垃圾数字订单,根据渔船位置和物品信息,智能调度专用回收船进行回收,实现渔船返航垃圾前置回收,有效防控源头污染。今年1月至10月累计接受海上订单100余件,回收海废垃圾50多吨。海漂垃圾轨迹可测。整合近海高塔高空光电视频监控资源,搭建海漂垃圾预测系统,有效辐射海岸线53.7公里和近岸海域约49.6平方公里,结合天气预报模型、海洋数值预报模型进行分析,精准计算入海垃圾未来12个小时的漂移路径和岸滩垃圾的分布情况,从“追”垃圾变“等”垃圾,有效提升近岸垃圾清理效率。海废利用全程可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在“原料获取、产品制造、产品运输、产品使用、回收处理”海洋塑料回收全流程植入“碳标签”,对终端产品进行赋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可视化追溯,打造循环永续产业生态。目前,已有200余家企业参与海洋塑料“从海上到货架”可视化追溯。构建伙伴式保护体系,实现垃圾由“生产”变“生态”推行“绿色税”优惠政策。发挥“绿色税制”杠杆作用,依托税收“大数据+”,落实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对重点海废处理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帮助企业算清“税收账”和“生态账”,引领企业实现税收红利和环境红利的相互转化。推行“碳积分”激励制度。推出“碳积分”普惠平台,将不同海废垃圾按重量赋分,渔民获得的“碳积分”可在自助机上选购商品,包括兑换挎包、储物箱、电动牙刷等海洋废弃塑料循环再生品,不断激励更多人群加入环保行列。今年以来,平台累计生成积分100余万分,兑换商品价值超10万元。推行“海卫士”保护行动。吸收渔民、律师、党政干部、企业家等社会各界力量,组建“蓝海卫士”清理志愿队,定期开展“海上环卫”行动、“海漂垃圾专项清理周”等活动。在海边村镇利用村民议事长廊、文化礼堂等活动场所,建立环保红黑榜,选树宣传环保典型村民事迹,引导渔民增强海洋环保意识。
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百里三江日月常新。金秋十月,浙江宁波迎来了一场文旅盛宴。10月25日上午,第九届浙江书展、2024海丝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览会、2024宁波国际旅游展(统称“海丝文旅大展”)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序幕。 本届展会以“经典共读、文化共享、文旅共融”为主题,通过政策支持、国企主办、社会参与、全民互动,创造性地推动三展融合,创新打造“海丝文旅大展”品牌,首次实现“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联展,走出了国际化、市场化、数智化办展的宁波路径,为浙江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海洋中的塑料污染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 如何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 减少塑料废弃物 减缓海洋塑料污染 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海南作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地方立法 推行“禁塑”的省份 在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 做了许多努力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进一步积极推进污水减排及固体废物减量化工作,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持续落到实处。
根据《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关于征集遴选2023年度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的函》(浙无废办函〔2023〕14号)要求,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全域“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评选。经各地推荐、部门遴选和专家评审,宁波市奉化区:“海洋伙伴”环保舱助力实现减污降碳与共富渔村示范创新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域“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
宁波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高分子材料、废弃物倍溯®追溯链技术、海洋价值链生态、国际国内标准规范等领域开展多项战略合作,旨在实现循环经济和创新技术的双重突破。
海洋是地球的主体、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29.2%;海洋面积占地表总面积的70.8%。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人类生存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均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海洋污染是海洋环境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海洋空间广阔,有人认为海洋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但是海洋科学研究证明,海洋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甚至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危害。
《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刊登《浙江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一文,点赞奉化区“海洋伙伴”环保舱项目在治理海洋废弃物的创新做法。
8月3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并赴奉化区、高新区,看矿山、访企业、查点位、勘现场,专题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以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为牵引,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改革精神、更实整改举措,抓整改、补短板、固根基,不断提升大美宁波的魅力值,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绿色获得感。
活动通过播放VCR、为无废城市建设“无废细胞”颁奖和生态环境质量公布等环节,展示了奉化区近年来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果。活动现场,受邀参加的“海洋伙伴”环保舱创始人麻一明、大堰镇箭岭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国、滕头村妇联主席董幼芬等我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优秀代表,与现场观众分享生态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海洋伙伴”环保舱落地奉化1年多时间,集结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力量,形成了多方合作的格局。创新地采用了智能科技手段,如智能监测设备、移动应用等,提高了项目的管理效率和可操作性。这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还可以激励更多人参与环保活动。同时,“海洋伙伴”环保舱注重长期规划,不仅仅是在短期内解决环保问题,而是通过长远的规划,建立可持续的环保机制。项目组织和参与者也努力增强环保意识,将环保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责任。
保护海洋
可持续消费
"海洋伙伴”环保舱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栖凤码头